6月20日联丰配资,新大众诗歌暨中国诗歌网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。本次研讨会由《诗刊》社主办,旨在回顾中国诗歌网十年发展历程,探讨新大众诗歌的现状与未来。会议由《诗刊》社副主编霍俊明主持。
《诗刊》社主编李少君在致辞中谈到,大众书写一直是中国文学非常重要的传统联丰配资,随着互联网和教育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拿起笔来记录他们的悲欢与梦想。希望通过探讨新大众诗歌,让普通写作者的创作被看见,让诗歌标准得到重新的认识和理解,让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劳动者的声音被听见,让诗歌真正属于所有人。
北京大学教授谢冕,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、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,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,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秦立彦,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晓娅,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联丰配资,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李啸洋,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冯雷,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龙少、博士生崔博等专家学者,围绕新大众诗歌的定义、创作实践、理论探索、传播路径及中国诗歌网未来发展方向等核心议题展开讨论。
与会人士表示,新大众诗人的出现,在于大量人凭借教育的普及具备了一定的读写能力,同时他们散落在社会各行各业,但是他们的表达冲动和表达能力,并不比所谓的精英写作者差,同时由于技术的便利,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作和发表。新大众诗人拥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诗意启蒙,他们的创作既是民间写作,又是知识分子写作。大众写作与精英写作相对应,它们之间并非对立关系,而是互相吸收、相互奔赴。
中国诗歌网总编辑、《诗刊》社主编助理金石开回顾了中国诗歌网过去十年的发展脉络、取得的重要成就,及其在推动诗歌大众化方面的关键作用。他指出,互联网是新大众文艺酝酿发展和壮大的文学沃土,王计兵、温馨、温雄珍等众多新大众诗人,都是通过中国诗歌网亮相诗坛并得到读者关注。网站以互联网传播的优势,搭建了一个以诗歌创作交流和互动的专业的出版平台;网站通过“每日好诗”“大擂台”等栏目,构建了推进诗歌经典化的可行路径;网站还以直播形式开展诗歌界面对面交流,为凝聚诗坛共识、构建和谐并充满活力的诗歌生态作出贡献,推动并引领了诗歌出版界的媒体融合,扩大了诗歌的传播效果。截至目前,中国诗歌网各终端注册用户已超过100万,日均访问人次200万左右,每天收到投稿近3000件,成为诗歌创作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互联网出版平台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江伟)联丰配资
熊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